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徐伟:规模化推广超低能耗建筑 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时间:2021-09-24 08:12 来源:

        随着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的住房观念和住房需求发生重大转变,对居住的环境和性能质量提出更高要求。近年来,被动式超低能耗住宅作为一种健康舒适、绿色节能的高品质建筑,受到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广应用,距离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近,不仅满足了人们对高品质、健康生活的需求,而且符合国家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符合未来住宅建筑的发展方向。从试点到推广,超低能耗建筑在我国已走过了近10年的发展之路,但距离大规模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超低能耗建筑的特点与优势有哪些?我国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如何?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有哪些意义?……围绕超低能耗建筑的热点话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专业总工徐伟,回顾我国超低能耗建筑发展之路,分析发展现状,展望发展趋势。

Q:超低能耗建筑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从提出到试点应用,经历了哪些过程?

徐伟:我国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超过20亿吨二氧化碳,占全社会总碳排放的21%,相比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还将持续上升。要实现由能源活动引起的碳排放控制目标,需要对建筑能耗进行控制。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提升室内舒适度与环境水平,需要解决日益凸显的建筑用能的刚性增长需求与节能减排紧迫性之间的矛盾。

通过对总人口与城镇化率、建筑面积、建筑用能强度和建筑用能结构这4个影响建筑碳排放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结合我国建筑用能特点与建筑节能发展现状,如继续按目前的发展模式,预计我国建筑运行能耗将于2040年左右达峰,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峰值将超过30亿吨二氧化碳,如计入建筑基础设施等相关碳排放峰值则约为31亿吨二氧化碳左右。也就是说,目前发展模式下,建筑部门的碳达峰时间将远落后于国家2030年实现碳达峰的战略部署。因此,我国建筑领域迫切需要寻找一条更高能效的节能减排实施路径,其中,推动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规模化应用是主要的技术措施之一。

我国超低、近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经过近10年的发展,从引入欧美国家技术标准的早期探索,到现阶段首部国家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的正式实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阶段,也从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和技术指标体系到以国家标准形式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完整的设计、施工、验收、评价标准体系的过程,建立了“规划设计—核心技术—关键设备—系统解决方案—集成应用”的全寿命周期技术体系。

Q:随着技术体系的逐渐成熟,我国超低能耗示范建筑都有哪些特点?

徐伟:随着技术体系的逐渐成熟以及“双碳”目标的提出,示范建筑呈现以下特点:项目节能减排目标持续提升,零能耗建筑越来越多;示范项目以能碳双控为目标,对建筑碳减排效果进行核算;示范项目覆盖区域逐步扩大,近零能耗建筑的发展呈现明显南下趋势;区域推广项目渐成热点,居住建筑连片建设;近零能耗建筑与装配式技术、木结构、玻璃幕墙等技术成功结合;建筑类型从居住建筑和普通办公建筑扩展到展览馆、博物馆、产业园等,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Q:目前我国超低能耗建筑发展如何?政策层面是如何支持的?各地政府跟进情况如何?

徐伟:国务院发布《“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强调强化建筑节能工作,实施建筑节能先进标准领跑行动,开展超低能耗及近零能耗建筑建设试点。2017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开展超低能耗小区(园区)、近零能耗建筑示范工程试点,到2020年,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示范项目1000万平方米以上。

除国家政策推动外,各省市地方也相继发布补贴政策推动超低能耗建筑的发展,截至“十三五”末,10个省及自治区和17个城市出台了关于超低能耗建筑政策超过100项。

3月15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要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工业领域要推进绿色制造,建筑领域要提升节能标准,交通领域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2021年4月发布的《中美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将节能建筑单独作为降低温升的重点任务,逐步提升建筑节能标准至超低近零能耗建筑指标要求是未来工作重点之一。

支持超低能耗建筑,着手积极制定相关目标。北京、上海、河北等地也以资金奖励、容积率奖励、支持商品房开发等多种方式鼓励超低节能建筑的开发建设。试点以来,响应“双碳”目标,我国超低能耗建筑已站在新的起点,未来将快速推广,将会有更多的人住进既舒适又节能的高品质住宅。

Q:随着政策方向逐步明朗,以及“双碳”目标的提出,超低能耗建筑的发展趋势如何?要让更多人主动选择超低能耗建筑,除了技术和市场之外,哪些环节还存在短板?需如何发力?

徐伟: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未来城镇化率将从现在的60%上涨至80%以上,与发达国家持平。结合人均建筑面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未来我国城乡建筑总量将可能达到800亿平方米以上。建筑面积的增加和室内环境需求的提升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增长的双重驱动力,如按既有趋势继续发展,则仅城市暖通空调、生活热水等民用建筑节能标准计算范围内的建筑碳排放峰值将接近20亿吨二氧化碳。

从控制建筑部门运行阶段碳排放来看,通过新建建筑能效提升、既有建筑低碳改造、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应用、北方清洁供暖、建筑终端用能电气化等技术措施组合,可以显著降低我国建筑领域碳排放达峰峰值,并将达峰时间提前至2030年。其中,由超低、近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规模化推广带来的对建筑部门运行阶段碳中和的贡献率可以超过30%。如果超低、近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可更快部署,建筑节能标准提升对建筑领域碳中和的贡献率可接近50%。

为响应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应将规模化推广超低、近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作为继1986~2016年将建筑节能标准提升30%、50%、65%战略规划完成后的重点工作,下一步还要在以下方面发力:第一,全面提升建筑节能标准。颁布建筑节能强制性技术法规,并力争于“十四五”期间修订提升一次达到超低能耗建筑能效指标水平,2030年前再修订提升一次达到近零能耗建筑能效指标水平。第二,开展科研攻关,加快技术突破。研究100%可再生能源供给情景下的建筑用能负荷调节、蓄能装置的跨时空协同技术,推动零碳社区弹性能源系统构建。推进零碳建筑、零碳社区、零碳园区、低碳城市技术等新一代技术集成示范。第三,完善标准体系,迈向能碳双控。通过编制《零碳建筑技术标准》,建立完善零碳建筑及园区社区设计、施工、运行评价标准,推动建筑节能工作逐步迈向能碳双控。第四,加强国际合作,布局“一带一路”,将零碳建筑技术体系打造成适宜向“一带一路”国家转移的可持续发展技术,真正达到节能减排、提升建筑物寿命和室内环境、推动产业发展、开展国际贸易等多赢的目标。

事实上,不仅仅是建筑行业,2030年碳达峰目标已进入倒计时,迫切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从办公室到流水线,从居家到出行,节能降碳既是一种健康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是与各行各业息息相关的一种环保责任,需要理念更新,也需要方式创新。